新闻中心
攻坚克难 使命必达——工程院宜州西一分部爆破施工纪实
发布时间:2023-08-19 16:08
  |  
阅读量:
字号:
A+ A- A

        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这是《蜀道难》中描写道路艰险的诗句。在当下,现代版的“蜀道难”正在工程院爆破作业线上演。宜州西一分部K15+400爆破项目,位于宜州同德乡六峒村附近,爆破山体南北宽度约280米、东西长度约190m、山体最大高差约225m,东面距施工队驻地450米,西南面距离破碎输送带160米,西北面离村庄民房400米,西面为山体,爆破施工环境复杂。

:宜州西爆破点开工前情况图

宜州西一分部K15+400的爆破作业线就是工程院一线爆破人克难攻坚的缩影。他们在一线发光发热、克服重重困难,共同为推动工程院优质爆破服务建设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  创新赋能 因地制宜:克服无施工便道“难”

盛夏的雨季,钢铁的轰鸣混着阵阵石灰飘散半空中,这正是工人们在半山腰扛着手持打孔机钻孔的声音。由于该点山体陡峭、地势险峻,初期未设有施工便道,导致大型潜孔钻机无法达到山顶,需要用人工手持打孔器械钻孔,也需要一边进行爆破一边开荒修建便道上山。潮湿的山石、带刺的植物、氤氲的雾气......往山顶的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。

没有便道决定了该爆破点不仅打孔难,炸材运输同样棘手。项目初期采用吊装炸药上山。“每进行一次作业,我们一线人员就需要花费40分钟以上全身负重地从山脚爬到山顶,看着他们上山我真的十分揪心”,爆破组组长唐海明深有感触。没有便道不仅作业时间延长、难度大幅增加,更加加重了作业安全风险,整体施工难上加难,“便道攻坚战”就此开战”。

 

:前期山顶未形成平台,上坡地形不规则

:上山道路陡峭艰难

“顶峰就在眼前,只差一条路让我们能能到达那里。”这就是那几个月爆破组长唐海明的内心写照。遇到协调不畅,他主动与项目部等多方人员不断协商;遇到数据不够,他就多次进行的实地勘验数据采集......经历为期三个月的艰苦奋战后,在2023年3月20日,山头的便道在大家的期待中落成。

有了便道后,宜州西一分部爆破点的日均用量从原来的2.5吨提升至5吨,山顶大量的松散的碎危石可以通过机械及时排除,缩短了运药上山的时间,降低了安全隐患的同时工作进效率也得到了提高。

春夏的天气总是烟雨蒙蒙,在若隐若现的云雾中,那一条不起眼的上山便道,在爆破人的眼中却是格外耀眼。

 

技术攻关 倾情服务:降低各类有害因素
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对于爆破人来说,一个科学、经济、可行的爆破方案就是进行爆破作业的“利器”。对于宜州西一分部来说,不仅要有好的方案作为克服爆破振动、飞石、粉尘、冲击波、噪声、滚石、振动多种有害影响的“客观因素”,更要处理与村民协调、对接等“主观因素”,才能出色的做好这里的爆破施工。

工程爆破服务中心的技术骨干们根据本项目实际,结合山体地质构造特点、爆破环境影响等因素,多次进行现场勘察,进行数据分析。为了应对爆破飞石、粉尘问题,他们采用多打孔少装药不耦合装药和反向起爆,减少飞石有害因素;为了控制爆破振动、冲击波、噪音问题,他们合理规划起爆顺序和最佳的延期时间,准确计算炮孔装药量,最大程度减少振动、冲击波、噪声;为了克服爆破扬尘问题,他们改为放小炮修路,改变爆破凌空面,在山脚下设置6台炮雾机造起一堵“水雾墙”,降低扬尘对村庄的影响。方案在经历过6次的反复修改,用强大的技术支撑保证了爆破施工的顺利进行。

:炮雾机造起一堵“水雾墙”

遇到周围村民有不满,他们主动作为、上门走访。在充分了解了周边村落房屋情况后,他们采取“全过程留痕”工作方式,充分保护群众利益,降低纠纷的风险;在放炮前通过喇叭扩音通知村民,加强爆破安全风险把控;在爆破测振时邀请附近村民现场监督,跟村民讲解爆破振动知识,降低村民对于爆破工作的恐惧心理。

这样既从客观的技术上对于爆破风险进行把控,又从主观人道方面降低村民的恐惧值的工作方法,这就是一线爆破人员积累的“爆破制胜秘笈”。

 

:克服周边复杂环境

道路百转千回,前进的步伐却永不停歇;困难千变万化,克难的精神永在人心。

宜州西一分部K15+400的爆破作业线只是众多一线爆破人攻坚克难的缩影。一声巨响过后,意味着通天坦途的开始,也代表着新的种种可能。

 

:宜州西最新爆破情况

Powered by RRZCMS